大卫·李察森逐个分析了剪辑六要素:情感、故事、节拍、视觉动线、拍摄轴线、三维空间连续性,以及它们是如何使用到电影中,而且拿出了实例和他本人面对的情况,当然,他的吐槽也很实正在。
杜琪峰导演御用剪辑指点大卫·李察森(David Richardson),曾六度提名金马奖最佳剪辑,并以《大事件》、《树大招风》两次夺得奖项。他以银河映像电影作品《毒战》、《树大招风》为例,实正在还原从之前设定至最终成品的历程。
文字来源:金马大师课
讲者:大卫·李察森
今天我要跟大家道的是剪辑,我现正在使用的是Avid这个软件,这是我本人喜欢用的剪接软件。首先我念要问大家:剪辑是正在做什么呢?剪辑只是剪掉多余的、拍坏的片段吗?很多人都会道我们只是正在操作软件的人,但现实上我们做得更多,所以今天就来道道电影剪辑师都正在做什么。
我处放剪辑这个工作曾经很久了,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,这是很久之前我亲身经历的事情,当时还正在拍16mm胶片,我的工作是把声音跟影像同步,后来逢到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的电影胶片受损了,所以那天制片来觅我,他非常非常地急,由于他要知道受损程度多严酷、有没有补救方式,当时大家非常慌乱,我当时也很年轻,我跟他们道16mm胶片非常地小,必定要花时间把它一格格放大才能确认画面,要理出一个眉目非常困难,当时那位制片告诉我他能够帮上忙,他就开始把胶片觅出来跟我一同做声音的接轨。他是制片,却做了这个事情。
现正在有多少制片有这样的能力呢?这就是我要强调的沉点,其实师徒制度曾经不见了,过去很多人来到剪接室,不管是制片还是导演,他们要教一切的片场技巧,而这些一切都跟剪辑相关,由于最后的工作都会落正在我的手中,所以大家该当要了解到剪辑的技巧,你们才能知道你的工作到底牵涉了什么。
让我们回到1910年,格里菲斯是一名电影导演,也是剪辑之父,他算是第一个创造出剪辑过程的人,那他为什么这么做呢?由于当时胶卷太短了,能够拍的只要短片,所以他就开始念要怎样把两个不同的电影胶卷结合正在一同,这是他当时的应战,也是为什么他发明了剪辑。接着他开始做了很多实验,其中一个是把胶片的最后一幕,正在拍摄时用异样的镜头和角度做跳剪,但常常这样跳剪感觉很不连续,像是把故事的节拍打断一样。经过持续地实验,他也发觉如何从远景跳接到近景,让道事连贯性。
剪辑是一个创意的抉择
剪辑从本来只是一件产出电影必须做的事情,变成一个创意的抉择,也就是道并不是只要一种选择,而是能够正在很多不同角度的拍摄画面下,选择念用的片段,但除了技术层面之外,还有另外一面是我等会儿会跟大家分享的。
接下来我们要道的是:什么是电影剪辑?我们来听听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对剪辑的看法,希区柯克道:”简单来道,电影就是把不同的图像陈列并放,很多人认为剪接就是把人跟景做切换,去道故事,就像格里菲斯当初所道的,但是对我来道,其实更深刻。“所以希区柯克告诉我们,剪接绝对不是把影像跟影像连正在一同而已。
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,但我们现正在讲的是典型的、普通的作法,但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跟另一部电影一样的,我会道剪辑是一个终身的进建过程,我参与到每一部新电影就会教到新的东西,以致会发觉过去认为不见效的东西正在之后是能够用的,我曾经做了30年的剪辑,也处放声音指点的工作,我发觉”经验“正在这个领域非常地宝贵,倒霉的是,现正在剪辑曾经变成一个年轻人的工作了。
大家知道需求花大量时间坐正在电脑前,它是一个非常辛劳的工作,很多人没有办法长期坐正在电脑前,我们得到了很多经验丰富的剪辑师,主要是由于电脑的问题。过去剪辑师膂力都非常的好,由于他们要常常动来动去,但现正在你必须坐正在电脑前面,所以对专注力跟职业寿命来道是一件很有应战的事情。我们的工作远离了镁光灯,旁观者必定会觉得非常单调,但你正在处放剪辑这件事情的时候,其实一点都不单调,它非常耗时、常常熬夜,对人际关系很有杀伤力,也得牺牲很多私人生活。
我们之前逢到的应战是,导演常常念得很快快,但剪辑师没有办法这么立即地反当。不久前有一位导演跟我道:”你去做那个孤单的工作,等你做完再来觅我好了。“其实当下我非常开心,由于对我来道最好的工作时间就是晚上挑灯夜战,本人一个人不受电话打搅,这时候创造力会源源不绝,让我不会念停下脚步,由于一旦停下节拍就会被打坏。
一般有制作方跟我接触时,我会先问导演是谁?有没有剧本?如果能够拿到剧本先看过,会比较清楚这个电影包含了什么。评估电影企划是很不容易的,剪辑师的一个关键任务是监督这部分的后制,但如果不了解剧本,我又该怎样告诉你需求多少工作人员和时间?这些都是很关键的问题。而预估的拍摄日程和实际施行也常会有落差,根据天数长短报价也不同。正在亚洲电影制作预算,多半以包案方式进行,所以报价的时候需求先高估,由于一般最终耗费的心力会比预设的要多得多。
我们是技术人员,所以我正在案子刚开始问的都是跟技术相关的问题,例如用什么样的摄影机、有几台机器拍摄等,正在数字时代我们有这么多选择,这些音讯会影响我们怎样样做后制,还有安排后制流程,所以有些技术问题必需要正在拍摄之前先处理,不要让这些问题影响到后面的工作。像GoPro或DJI这样的无人机,其实正在后期处理上都有相当困难,若你有16个小时无人机的素材,技术上真的很不好处理,这样的音讯就必须正在一开始先了解,我们才能做好准备、知道素材进来之后要如何处理。
不必定要有最新的工具才能成为优秀的剪辑师
Steenbeck是剪辑的机器,正在欧洲跟好莱坞都蛮普及的, CMX系统是第一个非线性剪辑系统,用来剪录影带的。接着是D1剪辑系统,它是第一个数字的非线性剪辑系统。Avid的技术大概是正在1990年代早期所开发出来的,我念大家也可能正在Avid系统剪辑室里工作过,你也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做剪辑,这也是普通好莱坞作法,但我比较习气正在本人的空间里,用本人的笔记本和第二屏幕来做剪辑,其实不需求太多设备就能够做剪辑。Lightworks是另一个非线性剪辑系统,这也是正在好莱坞里面蛮常用的,其实看起来都还蛮像、格式也都还蛮类似的。最后我们讲到Final Cut,它让业界发生了革命,由于非常便宜,即便现正在曾经更新到了Final Cut Pro X,还是很多人坚持使用Final Cut 7来剪片。
所以工具的本质是什么?不必定要有最新的工具才能成为优秀的剪辑师,由于它只是个工具,沉点还是正在于剪接师的技术。很多年轻导演都对4K很感兴味,也期视能用4K来做剪辑,但那又如何?以前的剪辑可能什么都没有,以致连播放胶片都有困难,我觉得4K不是剪辑的沉点,像素再高也不会让你成为厉害的剪辑师。另外,最近Adobe Premiere Pro(《死侍》、大卫·芬奇的新片都是用这个)也越来越受欢迎,固然它不是会是我的选择,但我觉得Premiere还不错也能够用。
剪辑的工作正在发生变化
现正在大家对剪辑师的期待也不一样了,会觉得剪辑师除了要知道如何剪,还要懂音乐、还要懂音乐的剪辑,或者也必需要了解CG视效,必须用更好的方式呈现某个镜头剪辑。但看这些影片素材的人,他们现正在具有的教问跟念像力其实跟以前大不相同,大部分的制片不懂这支片子剪出来会是什么样子,他们对这场戏或这个镜头会是什么容貌并无概念,好像必定要加音乐才看得懂。或者道绿幕,制片对剪辑过程虽有一些了解,但是我们必须用比较残缺的方式来呈现我们剪辑的作品,这跟以前不一样。我一开始做剪辑时,某个镜头没有音乐也能够呈现出来给制片的,制片再去念办法加入好的音乐,由于我若太早把音乐放进去,假使那段音乐没办法用的话,就没有太大意义。那时制片会道:「不用加音乐,我曾经知道你念要呈现的感觉是什么」。
可是现正在制片对于影片呈现的样子好像没有什么概念,我们知道剪辑是后期的第一个环节,还要再加入很多其他的环节才会有最后的成片。所以就剪辑师的工作来道,我觉得比起十五年前要更辛劳,由于我要做更多的事情把镜头呈现出来。电脑当然让剪辑更快快,但节省下来的时间必需要拿来做其他方面的工作,才有办法把这个镜头展现给制片跟导演看。
杜琪峰是我合作多次的导演,非常有才华,技术方面也很杰出。他很懂剪辑,拍摄也非常有效率,不会拍很多的素材,由于他知道本人要什么,所以跟其他片子相比,剪他的片子是很快快的,要剪辑的素材没那么多。杜琪峰之前跟我道过非常多次,制作电影有三个阶段:第一个阶段是写剧本, 第二个阶段是现场的导演,第三个阶段是后期的剪辑,他把这三个阶段分得很清楚,固然他常常是没有剧本就去拍,不过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杜琪峰是一位很好的导演,由于他给我们很多的空间,其实就把片子交给我,接下来怎样做就是我的事情了。剧本是编剧的事情,他的工作是导演,我的工作是剪辑,他制作的方式就是如此。所以我跟杜琪峰正在议论剪辑工作时,他不会到剪辑室来,我们就是聊一聊,吃个晚餐,有的时候可能会正在电脑上看一些素材,但不会把整片看完,只会跳到他比较关心的环节进行议论,然后他就让我实际去剪辑了。他其实根本不会进剪辑室,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位导演。
电影剪辑的工作流程
就剪辑来讲,它的流程大概是这样,第一个是准备阶段,先整合一切的场次做初剪,接着参考导演版本再去做建剪,然后可能还要再反复建正等等,这个过程历时五个月到一年半都有可能。接下来我们跟着这个流程走,同时也议论一下里面的过程。初剪,就是要去看每天的毛片,如果道导演他每天拍4个小时毛片,老实道我没办法从头到尾细看,我会快快看过,主要是导演选定的镜头,NG镜头我就不看了,除非技术上有必须看的理由。
为什么要去看毛片呢?就现代剪辑来道,第一个要看的缘由跟技术比较相关,以前有胶片冲洗室的时候,技术由实验室掌控,若有焦点问题,冲印实验室会告知导演跟制片,可是现正在没有冲印只要档案,档案间接传给DIT。DIT的工作就是快快复制留存,以防毁损或材料问题,再来就是准备离线剪辑(offline editing)素材给剪辑人员,我们不会用原始素材进行剪辑的,比如我们不用4K或8K的素材进行剪辑,这是没必要的。正在剪辑师开始剪辑前,没有人担任检查这些画面,所以任何画面上的问题,比如对焦、灯光、画面波动度的问题,现实上都是由我们来通报制片。如果我们不去通报的话,没有人发觉,过了五、六天才发觉这么大的问题,那可是场大灾难。(这段话具有争议,由于涉及到流程问题,剧组与剧组之间也不同,所以没改,间接放了上来。)
现正在技术上的问题变得愈来愈主要,而且要知道剪辑过程中,除了技术部份,我们还有创意部分,也就是快快检视你有什么元素?当我去看毛片的时候,我念要知道目前为止我们有哪些画面?哪些是能够用的素材?此时还没有开始剪跟接,这是非常主要的程序。不少年轻剪辑师很快地就开始剪,完整没有检查、没有把素材全面看过一遍,你必定要全部看过一遍才来设念如何编辑,这非常主要。
我们一般有两种工作方式,除了要看场次结构与画面,同时也要看全体故事结构,并不只是一幕当中的不同画面,所以我们有两个部份要兼顾。当开始工作时,先聚焦正在内部场次结构,也就是昨天他们拍的某一场戏,不去念故事其他部分,当然我们了解剧本主要走向,但我们还没有残缺的概念,所以初剪时,我告诉我本人,不要太局限某段戏到底情感是不是够丰富?它比较是一个故事阶段,就是无缝地把画面接正在一同,不要过度担心境感的细节与故事部分。而且正在初剪时,我们期视能够做的一点是把曾经拍好的这些画面做一个纪录,它完整跟我心目中的理念无关,或许里面有一些画面我根本不喜欢,但这是初剪,不是最终版本,这很主要。
《毒战》剧照
借由腾跃剪接,浓缩一个人的人生经验
我们知道正在现实生活中,其实没有所谓的「剪接」。你每天早上起床吃早餐、洗澡、去办公室喝咖啡,我们没有任何的剪接。但如果电影用这种道故事的方式,那就一点都不好看,它会变得非常冗长,而且也不需求剪辑师,所以剪辑工作要做的就是要借由腾跃剪接,浓缩一个人的人生经验,我们能够道是「时间的剪接师」。有点像是看球赛的精华片段,你能够慢慢地看残缺场球赛,或是看精华片段。所以当我们正在道故事,就是把故事精华道出来,这个角色一天中发生的其他事情,如果对故事本身促进没有意义,就把它剪掉。固然我们有剧本做指点,但剪接时也要有一个这样的认识,要知道怎样样用最好的方式把精华道出来。
我们再来听希区柯克教师怎样道:「我们常道『剪片』,但它并非真的是剪片,由于剪片代表我们要裁掉一些东西。我觉得更好的一个道法是『组合』。比如道我们能够把东西拼出来,然后集结成一个残缺的画面;或是『蒙太奇』,把不同画面集结正在一同,然后快快地正在眼前呈现,创造出一个意念」。
所以我念向大家指出,剪辑就是要创造一个意念。影片当中有很多呈现的意念,并没有所谓对的方式,你能够用很多方式来表现,可能要看是什么类型的片子,也要看导演的企图,没有准确的方法。我们能够把它看成一种拼图,而拼图很特地的一点是,它或许最终是一个残缺的画面,但天空是蓝还是绿,这些细节都能够沉塑;这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的对比要怎样呈现,这些都能够由你来决定。
所以它的可能性是无限的,剧情片最好的剪辑是「隐形的剪辑」。什么是隐形剪辑?也就是你不会由于看一场戏而对故事分心,如果对故事分心,这常常代表的是画面不够顺畅,观众会分心。所以看电影的时候,聚焦正在哪是非常主要的,由于剪辑不够平顺让观众分心的话,就会影响到故事的情感,所以必定要非常强调这点,当你正在初剪的时候,让它尽量看起来非常顺畅,之后我们能够再做情感上面的操作和调整。
初剪部份我们曾经看了毛片,接下来要怎样做呢?大家会得到几个不同镜头、不同角度,我们能够把两个正在不同时间拍摄的画面放正在同一个轴线上来看,初剪也就是从这里开始。
情感上的连结容许我们打破规则
我念跟大家提一位很出名的剪辑大师肥尔特·默奇,正在我准备今天演讲之前我特地看了肥尔特·默奇之前道过的话,很多话我本人都没有听过,不知道有些话本来大师曾经道过了,但很风趣的是,他道的话都和我本人的念法非常类似。
肥尔特·默奇是奥斯卡得主,是电影《现代启示录》、《教父》、《英国病人》的剪辑师,他本人很喜欢分析剪辑,也写过《眨眼之间》,我非常引荐念要了解剪辑的人去看这本书,他书中有一个非常主要的概念,道了剪辑的六大准绳,正在剪辑过程当中我们要不断的去考虑这几个元素,从这个准绳中,大家能够看到他认为「情感」是最主要的。
情感51%、故事23%、节拍10%、视线7%、拍摄轴线5%、三维空间连续性4%
肥尔特·默奇道剪辑的六个要素分别是情感、故事、节拍、视觉动线、拍摄轴线、三维空间连续性,待会儿我也会跟大家逐个引见这六个准绳。但是我们要记得,规则是要用来打破的,很多好电影现实上都打破了过去的规则,他提到最主要的准绳是「情感」,所以我也要提示大家情感是要凌驾正在剪辑技术之上的,让观众对于某场戏、某个片段有情感的抛入非常主要,情感占了51%是最关键的要素,情感上的连结容许我们打破规则。
画面顺畅、目标明确,观众能了如指掌
首先我们要问本人,这场戏具有的目的是什么?念让观众了解的是什么?这必须是首要考量,才能够连结到下一场戏,把这样的意念放进脑海里后再开始进行剪辑,并试着去强化这一块,这非常主要。假设某场戏完整没有用途,它为什么会写正在剧本上?必定有缘由,但如果你真的觅不到缘由就把这场戏拿掉吧!我常常提到初剪该当要从技术的层面开始看,也就是格里菲斯曾经道过的原理:「首先要让画面看起来顺畅、目标明确,使观众能了如指掌。」另外我们也会对拍摄素材进行仔细检查,由于有时或许能正在看似拍坏的部份觅到风趣的元素。就算你没有放进初剪里,还是要知道你有着怎样样的素材,由于你永世不知道某些元素之后可能会有用。
我念举一个例子,两天前我试着把一个故事线上的两场戏对调,当时我觉得正在新的结构上面这么安排是恰当的,可是两场戏间的转场做得并不好,由于本来故事次第并不是这样的,所以我需求一个转场画面。后来我发觉正在另外一场戏某个没有被放入的镜头,它竟然能够连接起两个画面,这就是我要觅的镜头!所以当你正在检查大量毛片时,其实做的就是拾掇,会让你之后正在阐述故事上有很大的协帮,由于能够立即正在你的脑海当中觅到有用的画面。
接下来,我要给大家看的是一段影片的初剪,这并不是我做的案子,但我念让大家看看这段对话。
点击上方观看
这是一个蛮典型的初剪,我们能够看到某些时候连贯性并不是那么好,不过跟大家讲一个秘密,这个片段是人工智能(AI, Artificial Intelligence)剪出来的初剪,所以各位,你们认为你的工作不会逢到威胁呢?仿佛并不是如此。这是斯坦福大教的研讨计划,用人工智能来分析场次、镜头,主要是用对话的转译跟剧本连结。
这个做法是用电影行语来铺陈道事,比如道从一个远景开始建立场次和故事,再用特写来强化情感的表达,也用声音和行语的标签来做分析,看看剧本里面有什么元素,然后把每一个镜头跟对话比对、结合剧本,再提供给使用者做剪辑,这样的安排方式能够节省很多时间,最厉害的是能够用电影行语来做人工智能的剪辑,比如片中还有跳剪,但我不喜欢这样的序列,我们就能够汇入一个电影语汇让电脑知道我们比较念要怎样的镜头,以致剪辑节拍的调整也能这么做。
这些其实就是剪辑师正在初剪遵照的一些规则,例如电影开始大多会先从远景开始,这样的程式就是用剪辑准绳来模仿剪辑师的作法,而它目前也仅限于对话片段。我们正在考虑电脑怎样运作的同时,其实也是我们剪辑师平常正在工作的过程,就像我们会去观察景框大小、角色正在画面中的占比,我们也会分析演员表演的节拍或张力,这都是我们正在初剪时正在意的元素,当中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。
但这个程式所做出的决策来道其实是很有限的,它逢到算法或语汇所限制,可是我们实际正在做剪辑的时候我们不会只顾虑到准绳,比如道正在剪某一场戏的时候,剪辑师得整合千百个动作和念法,可能是角色的动作、连贯性好不好、声音有没有同步等等,但我念将来人工聪慧或许会成为剪辑工作的一环,现实上这个实验是Adobe Premiere所拜托的,我念将来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工具,但是电脑不善于解读情感,而情感恰恰是剪辑工作中最主要的一环。
接下来我们讲几个剪辑要点,第一个我们要讲到留意力的焦点,动作片很多镜头有时候很短,这其实是动作片导演常用的方法,他们正在拍摄的时候会让我们觉得焦点不是正在整帧,而是其中的一个环节,这是快快剪辑经常使用的技巧,由于你必须正在动作的过程中快快切换观众的留意力。
现实上我正在做案子的时候常常碰一个问题,很多人会觉得拍数字成本很低,念拍什么都能够。所以现正在的导演分成两种,一种是材料搜罗型的导演,另一种叫做剪辑型的导演,前者常常是大拍特拍,后期再来处理素材;后者则是知道本人要什么,会正在拍摄过程中加入剪辑念想。我认为不该当毫无目的地拍,再把问题丢给剪辑处理,拍摄的时候就该当要先念好,如果导演不把好的镜头给我,我也没有办法剪出好的作品,由于我无法改变你本来就没有拍好的镜头,比如道一个远景,它正在轴线的另一边,你要如何打破这个轴线呢?你必须拍一个设念过的镜头,好让我把画面经过剪辑挪动到轴线的另外一侧。一次要处理三个人的画面非常困难,而杜琪峰,他由于了解「轴线」的概念,所以给了我一个从后面拍过来的画面,由于这个画面它正在轴线上是中立的,从这个镜头来看我就能够从任何一个方向走,接下来这两个画面是正在同一个时间拍的,但两台摄影机却担任了不同的轴线,正在剪辑的过程中我就能够随机使用这两个画面,以上就是导演正在拍摄时有念到剪辑的例子,我不是道导演不能够交叉轴线,而是道你正在拍摄时需求给我可用的镜头,剪辑时才不会让观众出戏。
接下来呢,我们来看看插入剪接,正在数字时代我们逢到的问题是,一方面期视拍特写,却又同时把两个摄影机并列,这时候就非常难做剪辑,大脑正在处理两个类似画面的时候,就会觉得有点卡卡的,异样的两个镜头正在剪辑点我们能使用动作来接合,现实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。
假设每一场戏、画面都经过深念熟虑的拍摄,当然不需求用动作来躲藏画面接合不顺畅的部分,这是正在剪辑的时候会逢到的应战,动作的连续性常常正在初剪时会花费最多时间,怎样样把整个片子正在初剪的时候从头到尾接顺,也能把故事做初步呈现。
《毒战》剧照
借由剪辑的方式来处理有问题的部分
我们也知道正在制作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的缺失,这时候就要靠剪辑来处理拍摄时所逢到的问题,剪辑师要念办法取长补短,把拍摄时的疏失逐个处理,例如灯光、天气、演员的问题,有太多太多,这些都有可能会发生,就看剪辑师要怎样处理。
另外我念提示一点,「反当镜头」是我们正在剪辑时能够使用的资源,我们再次请希区柯克教师来告诉大家。希区柯克:「第三个方式是所谓纯粹的影片呈现,也就是同一个画面可借由反当来呈现不同的故事,大家看这个特写,男人看到一个女士抱着一个小孩,反当镜头是他悄然地笑了,所以我们会感觉到他是一个很友善、有同理心的老人,但是现正在我们把抱着小孩的女士画面拿掉,插入一个女孩穿着清凉的画面,男人看着这个画面悄然地笑了,他马上变成了一个糟老头。」
剪辑过程绝不是一次做好,需求不断改正、不断调整,所以大家不要认为第一次必定要做到完美,此外编辑时也要跟电影脉络相关。电影拍摄不会完整按照剧本,可能由于预算、时程有所变动,所以当剪接时,要如何评估这场戏需求的情感?如果我没有看之后的画面,常常做不到。正在整个剪辑过程,你可能要不断来来回回做调整,不断到影片残缺呈现,才能够开始做一些微调,所以你要耐心等待,不需求折磨本人尝试各种剪辑方法,最后看到整个影片再来做这件事情。
我们来到第二稿剪辑,要做导演版本。我所做的很多电影当中,除了导演版本还有我本人的版本,是由于我正在业界很久了,才有这样的机会,很多导演对我非常信任,所以才能够有我的版本。刚提到初剪不是我的版本,它只是记录,然后正在初剪过程当中,我的脑海里产生很多创意跟念法,我需求把初剪给导演或制片看过。
跟导演合作时,必定要建立深厚的信任,初剪是影片的纪录,如果你本人开始剪的话,或许导演会觉得他很喜欢的部份怎样剪掉了?马上就会产生不信任感。所以跟导演合作时,要能够得到他的信任,对年轻剪辑师来讲,绝对不要轻易把初剪任何东西剪掉,要有人看过之后,你才提出建议,固然你常常是准确的,但不能够视为理所当然。剪辑跟实际片场很不一样,片场上导演是控制一切的人,但正在剪辑室导演跟你像是合作伙伴,有的时候你年纪很轻,你可能会怀疑真的能够这样吗?但我年龄比较大,我觉得导演跟我是对等的,他不是高高正在上控制一切的人。我觉得剪辑室是非常亲密的空间,看到所拍摄的素材或许有些缺点,要念办法处理,如果不能处理就要沉拍,沉拍是一切人最不念看到的结果,我们两个人要念办法处理一切,借由剪辑的方式来处理有问题的部分。
导演有时看到初剪会大吃一惊,世界上没有一个导演对于拍摄素材感到满意,所以这个过程是蛮有压力,导演觉得怎样会拍了这些?这演员演得不怎样样。所以你要缓和情绪,让他知道初剪只是目前一切的素材。身为剪辑师必须仔细倾听导演念要的结果是什么,也要了解他对于这部电影的念法。
第二阶段剪辑与人物相关,这个人物正在这场戏要传达的感觉是什么?或许那天这个演员非常紧张,所以你要仔细倾听导演告诉你什么,特地是整部电影的感觉与基调。我本人也碰过好几次,我们跟导演正在看初剪,导演讲道这个镜头花了四个小时才拍到,但沉点是真的需求这个镜头吗?正在制作时大家会非常固执于拍一个镜头有多辛劳,但电影是要给观众看的,所以即便花了很长时间拍摄,如果是不必要的就要剪掉。这时剪辑师就是中介者,我不会间接跟导演道这个镜头要拿掉,必须很委婉地处理这件事情,而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当一个仲裁者。剪辑师要提供一些额外的处理方案,协帮导演讲故事,有的时候导演念要做一件事情,但现有素材做不到的话,就要建议为代方案来达成异样的感觉或目标。
考虑是工作过程很主要的一部分,考虑不必定要正在剪辑室,有时候走路回家、吃晚餐时会有好灵感,离开电脑去考虑一切戏的画面,是蛮有协帮的方法。当然制作也是很关键的,跟导演议论也很好,两人一同分析、一同去念到为代方案来处理碰到的问题,议论不同的作法,比如这个画面放到这个地方来,大概会有新的念法,所以合作是非常主要的。
剪辑的力量,如何改变一场戏的感受
接下来我们道到情感层面,正在这个过程当中,不是独立考虑每一个环节,而是就全体来看,只是道我们现正在更看沉情感元素。正在节拍方面,我们也稍微来道一下。我念要跟大家讲两个元素,眨眼很风趣。肥尔特·默奇书里有一个理论,道到眨眼很像是念一件事情念完了一样,所以我常常用眨眼来剪辑。正在节拍方面,我们必须给观众一点时间接收音讯,眨眼是一个蛮好的剪接点。但未必是影片中这个时间点,由于这个是正在影片中人物眨眼时剪掉,而不是眨眼前或后。
我们专注正在全体故事、架构,把电影当成一部残缺的片来看,再来聚焦很主要的环节。怎样讲故事?而且有效率地讲故事?时间轴上的每一个镜头都要让故事促进,如果没有办法促进故事,它就是不必要的镜头,就要被剪掉。其实剪辑师就是正在剪辑时间,固然正在剪辑时间,但我期视剪辑方式是让观众觉得舒服的。回到时间这件事,电影一般拍的都太多,由于数字拍摄,还有剧本也愈来愈长,导致现正在电影也愈来愈长。正在剪辑过程当中,要处理时间的问题,这是很不言而喻的事情。导演常常不愿面对,但发行就是念要100分钟的片子,可能最多120分钟,若是大导演可能有办法拍到120分钟;否则的话,电影100分钟就能够了,沉点是经费!100分钟的片子正在电影院放映的时段能够增加场次,能够再赔本,这就是艺术跟金钱之间的平衡,所以要实际正在剪辑时处理问题,让片子长度缩短。
《树大招风》剧照
《树大招风》是个非常有意义的案子,它是三部45分钟的片子,都是平行的故事线,并没有剧本上面的交错,我的工作便是要把三部片子融合成一部。其中有个场景是三个故事交集的点,是讲电话的那一刻。这该当是我做过最风趣的片子,很建议大家去看!不是一个导演拍摄,是三个独立的故事,然后念办法把三个故事剪成一部片,还要让观众感兴味,同时又不打破任何一个故事,非常具有应战性,做起来很过瘾,它也是终身一次的计划吧!
最后的定剪,正在过程中去调动不同的场次,我们是用脉络去看片子。比如道某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会影响之后片子发生的事情,所以正在最后阶段,不是去看个别的戏,而是去看故事的观点总体,这个过程可能反复7到8次。我记得我的纪录是有18个版本,才有最后的定剪。沉点是正在长度,第一个版本愈长,要再剪得短会更不容易,表示要把更多部分剪掉,沉新用不同方式再讲故事,是很有应战性的。
今天讲到很多规则、联系、轴线的交错,最主要的还是情感。我们拍电影,大家看电影,就是由于它分析了人类的体验,我们讲的是生死、悲欢的情感元素,这些是电脑剪不出来的。谢天谢地,我们的工作还保得住!这也是大家为什么喜欢看电影的缘由,所以全部的规则能够先放一边,情感第一。
若看到整部电影中每个人的悲欢离合,才能抓到真正的故事脉络
我念大家能够了解我念要道的,情感的冲击非常主要,能够道故事当中最主要的部分。看一部电影的片段,或许你没有看过整部电影,你可能觉得它好像是蛮激动的时辰,但你若看了整部片,对于这一幕的感觉会截然不同,这就是我要强调的一点,如果把脉络拿掉,它只是场还不错的戏,但若看到整部电影中每个人的悲欢离合,你才能抓到真正的故事脉络。
所以我们要知道剪辑是一种合作的工作模式,非常具有应战性。我非常地侥幸能够处放这份工作,我也很高兴能够继续教导年轻人,期视今天能够协帮大家了解到剪辑当中的一些沉点。